top of page
報紙小廣告_圖-07.png
一百年後的今日,這座島上的人們,從未停歇步行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道路上。臺灣人在歷經各種政治、文化更名的迷途裡,是否還能在街道上清晰的辨識出彼此?
更名者遊途_貼紙_女給_-02.png
報紙小廣告_圖_工作區域 1.png

Journey /

報紙小廣告_圖-02.png

想像日治時期的嘉義,某個改去姓名的人生風景;在那風景中,彷彿只遺留一個老舊到說不清顏色的播音塔見證著歷史。歌謠模糊得只剩下旋律、激昂的夢想成了帶著雜訊的語音,而我們都還在電波裡找尋自己。

報紙小廣告_圖-03.png

回到1930年代的嘉義,有摩登的街區,自然也要有摩登的人。要什麼樣的人才算摩登?是有著新型的職業,還是要懂得欣賞藝術、知道世界上正流行的政治理論?社會上充斥著男女自由戀愛的八卦與報導,這個摩登時代正迎來各種根本的改變。

報紙小廣告_圖-04.png

這裡,女給的形象被加進了文化啟蒙的群像中——她們不是透過演講或書寫來傳達一種新的意識,而是透過在工作權益與親密關係的自我實踐,為當時封閉的社會帶來震撼,鬆動對於女性角色的桎梏。而那摩登的珈琲店,就是她們的其中一個舞台。

報紙小廣告_圖-05.png

所有初次的嘗試,都帶著浪漫的體質,例如對初戀的追求、例如對民主和自由的追求。然而,初次的嘗試也總面對著看似難以撼動的現實,例如總是注視著另一個人的初戀對象,例如總是受到監視與審查的自由理想。

Tour

Map /

更名者遊途_逮丸民報_線上語音地圖_正方形_工作區域 1.png
Map

更名者遊途

|嘉義文協街區走讀計畫|

在臺灣面對現代思潮而風起雲湧的1920至1930年代,嘉義無疑是最富有政治、文化與藝術能量的地區之一。作為日治時期雲嘉南地區的政經、醫療與文化的重點區域,文協在嘉義地區的發展不僅常跟地方仕紳、醫師與文人緊密相關,也由於坐擁豐富農林業資源,使嘉義地區的文協活動不只具有都市特質,更同時發展出農工運動的特色。面對嘉義地區不同階層的民眾,文協成員也透過演講、文化劇、發行刊物、編寫歌謠等不同的溝通語言,為嘉義刻寫下本土思潮的軌跡。


​​然而,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,這些密集的文化活動,不僅僅是一連串的歷史事件而已——它們是對日本殖民「現代性」與「公共性」的回應,也是對於這兩個概念的臺灣主體性探求。透過嘉義街區裡遺留的日治時期地景,「更名者遊途」以散落四個地點的「黑雕塑」,交織探討臺灣自百年前便開始面臨的政治、社會、語言、文化與身份議題,並以虛實敘事混雜的聲音作品,串連、引導這些當代作品與嘉義歷史的對話。而作為一個街區中的藝術計畫,「更名者遊途」將熟悉的歷史物件重新置入城市空間,卻以「黑色」抽象化了它們之於人們的認知,除了企圖成為連接現實與歷史的入口(portal),也希望能藉此促使我們更新看待日常的眼光,找到重新挖掘城市紋理的方法。倘若我們對那個年代已經失去太多的視覺記憶,不妨透過其他的方式重新喚起「真實」。

About

指導單位|

文化部

主辦單位|

國立臺灣文學館

承辦單位|

嘉義市立美術館

合作單位|

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​、木更

特別感謝|

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 徐登芳 、 類比音聲玩家 林太崴

bottom of page